跳到主要內容區

一轉身就邁向循環 化學系98級系友呂巧玲返系演講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發佈日期 : 2016-05-23
 文、照片/陳芷萱
 成大田明朋基金會於5月16日邀請化學系98級系友呂巧玲返校演講,在小格致廳以「一轉身就邁向循環 – 不是路走到盡頭 而是該轉彎了」為題,以她在資源循環臺灣基金會的工作經驗,為在座師生分享何謂「循環經濟」及其對現在地球資源的重要性。
 田明朋基金會董事長李華揚先為本次演講開場,表示化學系不一定只有一種出路,例如呂巧玲選擇了資源循環NGO,是為著自己有熱情的事物所努力。他也呼籲同學們要是有任何問題、需求,都可向系友會尋求協助,熱心的學長姊們定會幫助學弟妹。
 演講開始,呂巧玲先分享了她以前在系友大會時,發現成功的系友們大多身居高位,都是董事長、經理階層;但她覺得,或許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成功卻是由自己來定義的。畢業後,她放棄高薪的專利工程師,放任自己當了一年的探索者,到處走走看看,試圖找出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直到讀了提倡與大自然共處的《從搖籃到搖籃》一書,她才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
 《從搖籃到搖籃》講述的是如何向大自然學習,認為所有東西皆為養分,各種產品在設計時以物質可再利用為方向,以回歸大自然為目的,而非只是丟棄。這種觀念在國外早已盛行,臺灣卻乏人問津,因此呂巧玲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投入了循環經濟的行列。
 「循環經濟」即是《從搖籃到搖籃》中所提倡的概念,是個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產業體系,講求使用可再生能源、杜絕使用有毒化學物質,從零開始的設計材料、產品來消除廢棄物,其核心理念促使資源有效利用。呂巧玲表示,各類型產業如今皆面臨原料短缺、價格上漲的局面,Google、IBM、Ikea、Coca-Cola等國際大廠都開始從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試圖保留地球所剩無幾的資源,充分運用每一項物品。
 「一隻豬若是充分運用的話,可有高達186種用法。」她說明了,每樣物品都有其功用,將現有毒想法歸零,重新設計、運用而不浪費,才是環保的解決之道。
 呂巧玲還舉了許多以循環經濟為核心價值的企業廠商為例,像是臺灣「春一支」冰棒是利用過熟或即將過期的水果,將其製作成冰棒販售;而荷蘭「Mud Jeans」 收集舊牛仔褲,重新整理設計過供客人租借甚至是購買。
 此外,荷蘭餐廳「Instock」為一家無菜單餐廳,創辦人每天向超市購買即將過期、要被丟棄的蔬果,巧手製成美食,因超市每日淘汰的物品不同,菜單不固定。而淘汰率高的手機,同樣在荷蘭有一種「Fairphone」,每個零件都是可替換式,不用手機壞掉就需整支丟掉,其中的零件更可以重複使用,降低電子垃圾。回到臺灣來看,Ubike其實也是共享經濟的一種類型,可重複使用的腳踏車不但降低二氧化碳,也增進了國民健康。
 呂巧玲也簡介她所服務的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以推廣循環經濟為其宗旨,促成臺灣經濟新模式,並成為臺灣青年及企業落實商業模式的平台,期許臺灣能早日跟上其他國家的腳步。
 「Stay Hungry,Stay Foolish。」她最後引用賈伯斯的句子勉勵學弟妹,要傻氣的勇往直前,永遠不要覺得所學的東西已經足夠,就能得到許多不一樣的經驗,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才會快樂。而演講結束後,同學們仍留在會場與呂巧玲談論相關議題及轉換跑道的心路歷程。
 正如她說「要改變,從了解/知道開始」,相信今天的演講已在學生們心中生根,她找到了更多人,為環保一同努力。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