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畫中有化 化學系90級系友返校暢談藝術品的化學密碼

ImgDesc
ImgDesc
發佈日期 : 2016-06-06
 文、照片/陳芷萱
 成大田明朋基金會於5月30日上午邀請化學90級系友吳漢鐘返校演講,以《畫中有化 – 藝術品的化學密碼》為題,在小格致廳跟學弟妹們分享了藝術與化學結合的領域,也替化學系的學生提供了一條新的方向;與會嘉賓除了基金會執行長黃志遠老師、化學系主任黃守仁、桂椿雄教授之外,光電系黃志嘉老師也到場聆聽。藝術科學結合的主題引來了不少外系學生的參與,也讓聽眾們耳目一新,更加了解關於藝術文物修護這個領域。
 吳漢鐘曾任中環科技分析工程師,在因緣際會下進入藝術修復領域,現任正修科技大學化材系講師,同時也兼任其藝術中心的化學分析師,在文物修護中心致力於保存歷史與文化的藝術文物結晶。但演講開端,他並未介紹太多自身的經歷,而是切入正題,簡單講解有關修護藝術文物的概況。
 什麼是藝術文物修護?吳漢鐘以去年「真相達文西」特展期間、小孩壓破千萬名畫為例,當百年名畫因小男孩看展跌倒不慎壓出破洞,藝術文物修補人員的工作,就是用現代科技與技術將其盡量修補回原狀。而畫易損壞,外在劣化因素更是防不勝防。
 外在劣化因素可分為五大類:光(輻射線)、溫度、濕度、大氣污染物和微生物及蟲害,每一類對藝術品來說都是相當不同的傷害,亦有其適當的應對方式;但劣化的痕跡,也可以是藝術品的一種證明,因為每一種劣化痕跡都獨一無二,在藝術品的鑑定上,能因此更為方便。而吳漢鐘的工作,就是要以科學方法解決這些劣化問題。
 科學方法可分為:保存、鑑定、創作、加值、修復及維護,他以材料鑑定為主,專注在化學分析及表面檢視。吳漢鐘更介紹了許多儀器,例如利用UV特性檢視可看出作品保存方式所致汙染,利用IR特性檢視可觀察作者在成品下的底稿,XRF螢光分析儀器則可無接觸分析作品……等,他樣樣如數家珍,足見其熱情所在。
 介紹了藝術文物修護的基本概念,演講即將步入尾聲。吳漢鐘在結束之前向與會同學概述自己的研究:介面活性劑 (清潔用)、除酸劑、和除氧滅蟲劑,每一種都可以讓人簡單保護自家的藝術品或相關使用。他也呼籲學弟妹,在文物修護方面很需要化學系的人才,文物修護中心亦是該領域領先全東南亞的單位,可作為化學系未來出路的發展考量之一。
 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人類文化歷史的見證,如今藝術文化資產的保存,是世界各國重視的議題之一,歐、美、日等國家早已研究許久,臺灣卻還在起步當中。吳漢鐘希望藉由這次演講,能讓更多人重視這個領域,而演講後許多師生都留下來與他交換意見,相信未來肯定有更多人和他一起利用所學,保護藝術。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