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是大非、理性批判 《你一定要看董橋》
文 / 校友聯絡中心 沈安柔
董橋 的 成功學 |
1 這麼多作家,你怎麼寫的跟他們不同?中文要寫出一個名堂,一定要混入西方元素。 2 如果一份報紙曲高和寡,那麼一定沒人看。掌握讀者心理的最基本重點有兩個:1、文章不能不簡短 2、照片一定要大要好。 3 人生最重要的是好玩,如此才不虛此生 |
重要經歷: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節目製作
《蘋果日報》社長
香港大學傑出人文訪問學人
畢業系級:外文系53級
董橋,知名作家以及文化思想評論家,《英華沉浮錄》,是他在《明報》專欄的欄名,專欄文章之後由明窗出版社輯印成書,分載十卷,暢銷兩岸三地深獲肯定。
目前擔任香港《蘋果日報》社長的董橋,具有國際視野與社會關懷,對社會的各種偏差現象始終採「理性批判」立場,並期許當代知識份子:在充滿著「大是大非」的世界中,愈需要有敢於說真話的勇氣、揭露真相的魄力。
他的人生故事,您一定不能錯過。
文人一生的養分 中華文化與成大的孕育
談到大學生活,董橋立刻很簡單地說:「大一大二沒什麼印象,大三就追我現在的老婆,然後談戀愛呀!」幾句話道出自己大學四年來最珍貴的回憶,看似輕描淡寫,但卻甜蜜在心。
他談到,當年僑生並不能選擇自己的志願,需等僑務委員會分發,自己很幸運,第一志願是成大外文系或中文系,而就怎麼恰巧,分發結果公布,就這樣上了成大外文系,成了成大人。
大學四年間,有幾位老師令董橋印象深刻。他說,當年在系上學《新聞英文》,授課的朱耀龍老師是當時南部中華日報的總編輯,他很羨慕老師的報人生涯,沒想到自己很快就繼承衣缽,做了傳媒的工作,新聞廣播、雜誌、報紙,一做就做了幾十年。而第二位老師,則是歷史系的吳振芝老師,當年在外文系教他們《西洋通史》今年(99年)四月,董橋第一次重返母校訪舊,幾天的心得寫成〈尋找吳老師〉一文,刊登於四月十八日之香港《蘋果日報》「董橋隨筆」專欄,足見董橋對吳老師的感念之意。另外,他也曾經旁聽過蘇雪林老師的課。今年有機會參觀成大博物館,同樣是在〈尋找吳老師〉一文中,十分念舊的董橋說:「蘇雪林老師遺物,一筆一硯一鐘一杖都殘舊得教人想哭。」
接受採訪時的董橋 |
還記得學生時代,董橋十分低調,並未參加任何社團活動,少數比較有印象的活動,是協助冬令救濟的募款。但由於僑生一向調皮,所以他們的活動立刻就被教官盯上,訓導處也派人將活動海報撕掉,現在想來,也算是一段青春叛逆的故事。如今,畢業46年了,仍保持聯絡的幾位朋友,有張順安、任世雍、馬忠良、繆立中、殷允芃、林冠武、江美雪,但令人難過的是,班上同學已經有14人去世。
董橋也特別談到,在成大求學的這段日子,對他這個念文學的人來說影響深遠。終於可以在台灣接觸正統的中華文化,回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事情了。他說:「我記得他們山東大學研究孔孟文化的,要考察都到台灣,因為資料最齊全。」當年中共又是文革又是批鬥,三反五反的,對於中華文化的保存毫無自覺。對於現在想要尋根的中國人而言,反而台灣是他們的最佳目標,在台灣,他們可以找到最多的中華文化資源及文物。
美帝英帝走狗都做齊了 董橋的報人生涯
董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國領事館內的美國新聞處編輯部做美書中翻。還記得之前剛到香港時找不到穩定工作,董橋連補習班都做過,所以到美國領事館時,他覺得待遇很好,一做就做了四年。之後適逢英國廣播公司(BBC)正在招考廣播員和評論員,於是他去參加考試並從眾人當中脫穎而出,之後便帶著全家前往英國,在BBC擔任節目製作。這兩段工作經驗,便是董橋報人生涯的開始。而在任職於BBC的同時,他也一邊進修,就讀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1980年,金庸找他擔任《明報月刊》總編輯,這對於董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他待在《明報》體系的日子,前後共約13年,和金庸幾乎天天都有來往。他說:「他是我的老闆,很厲害的一位前輩,不只寫小說,每天都要評論政治,我很榮幸跟他這十三年,學了很多東西。」在這段過程中,董橋深刻地了解到香港的媒體文化,而金庸也成為他職涯上很重要的一位提攜者。此外,在擔任《明報月刊》總編輯之後,董橋亦曾短暫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組主任。
之後,董橋應林語堂女兒林太乙(讀者文摘中文版創刊總編輯)之邀,擔任讀者文摘總編輯,因為這個位置,中文要好,英文也要強。董橋於是在讀者文摘待了一年,此時金庸二度找他,他便又兼做明報日報總編。1995年,董橋退休,到香港公開大學(社區大學)做校長中文顧問,兼管課程規劃,大概做兩年。
離開香港公開大學後,1998年,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邀請董橋擔任蘋果日報社長。董橋說:「那時傳統老行家做報紙很規矩,而蘋果日報出來嚇死我們,一下子銷售量就四五十萬份,我們都想知道這竅門在哪,所以黎智英先生找我,我就去啦!」對寫文章的人來說,媒體工作是很好的經驗,董橋談到:「如果一份報紙曲高和寡,那麼一定沒人看。金庸教我這些,黎智英再教我另一套道理,金庸他寫武俠小說賣的這麼好,完全掌握讀者的心;黎智英也是。而這最基本的重點有兩個:1、文章不能不簡短 2、照片一定要大要好。文章不簡短,大家沒耐心看;照片拍不好,沒辦法跟電視新聞競爭。」
有別於文人身分的優雅,在蘋果日報的董橋,是正氣凜然的。他說好報紙必須能引起爭論,並能在關鍵時刻為讀者站出來,因此,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董橋總是立場分明,毫不含糊,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帶領蘋果日報前進,走出獨樹一幟的風格。
人文氣息的董橋 |
合併中西懷舊氣氛 董橋文風的開創
要談董橋的文人身分,就不能不談董橋的家庭。原來,董橋的父親是一位老華僑,任職過南洋幾家印書館,同時還是位書法家。當時整個時代氛圍依然是荷蘭殖民地,所以雖然董橋家裡是洋房,但仍用荷蘭式的造景,父親則有餘裕就造些平台樓閣。當時父親的老書房,是董橋小時候最常出沒的地點之一,滿屋子的書以及字畫、詩詞,遂成為董橋厚實文學底子的基礎。之後家裡又為董橋請了家教老師,英文家教幾乎天天來伴讀,中文方面是請了兩位老先生,董橋要到他們家中去學,甚至還住了一陣子,鎮日享受書香的薰陶。
而董橋提筆寫作,學生時代不算,到香港謀生正式開始。他談到:「這麼多作家,你怎麼寫的跟他們不同?我當時就心想,第一步一定要接觸外國文學、外國經典小說。到英國時我從頭看英國的散文,更深刻地感受到中文要寫出一個名堂,一定要混入西方元素,西洋的感染要深,摻一點這樣的味道我的文章就跟一般東方人有所不同;第二步,既然我從小的培養是中國古典書籍,我就想從懷舊的氣氛去想。後來我就慢慢地有了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文章氣氛。」
董橋學識淵源深厚,深受英倫文化洗禮,執筆創作至今已四十餘年,未曾停歇,長期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文學散文,於兩岸三地均深受喜愛,目前已出版作品四十餘種。此外,高等教育的人文改革,亦是長久以來董橋積極推動的工作,香港大學亦聘請董橋為傑出人文訪問學人,闢了小房間,成立「董橋寫作室」,以推動大學的人文發展,培養文藝新血。此外,董橋經常擔任大學文學獎、全球青年華文文學獎、城市文學獎等評審,對於提攜文壇後起之秀不遺餘力。
談到對於微出版的看法,董橋則表示對於這樣的現象並沒有太多疑慮,電子書即將問世,但「經典」不管是從書面或電子形式,只要是寫得好,讀者就會看,所以他不太擔心文學的出版形式改變對之後文學的出路會有影響。但他也同時提到,真正走到電子書的通行年代可能還要十年甚至更久,現在報紙還是傳統的報紙,ipad這些高科技產品還是有人不習慣,所以紙本印刷還有活路,至少在三十年內,都還有市場。董橋說:「我買很多英國的皮製精裝書,大學裡面要存有這部分人類文化的遺產,精裝書籍是一種很大的藝術,在學校唸文學的,要有這些接觸和薰陶。」
董橋於99年校友傑出成就獎頒獎典禮 |
人生要「看開、看破」 然後「好玩」
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對董橋而言,這個答案就是:「好玩。」
從小耳濡目染之下,董橋愛好收藏字畫,他天生喜歡這些,「而且人生有個寄託,以後才不會變愣!」。40幾歲時錢還不多,他就買一點小的收藏品,50歲時經濟能力好了,則開始收藏張大千等名家。他說,那時大陸尚未開放,字畫都很便宜,現在要價港幣十萬百萬的名作,當時可能只要五萬就能買到了。
但他也特別提到,現在老了,和老婆商量這些東西該怎麼辦,小孩們又不喜歡,剛好趙紫陽的女兒現在開拍賣行,於是董橋就跟她說:「這些東西幫我處理一下。」這一處理可不得了,光是清點整理就在董橋家整整弄了三天三夜!近期在北京拍賣了,全部賣光,值四千多萬人民幣。而除了字畫外,董橋也收藏許多雜項(骨董的分類名稱之一,指瓷器、玉器、竹木器等書畫之外的文玩。),他說下一步要拍賣的,就是這一些。
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好玩,如此才不虛此生。第一我不勸人家用功;第二我不勸人家讀死書;第三我不勸人家讀太多書。你沒興趣讀,讀也沒用。我相信命運,天生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幾千萬人都在寫東西,但可能只有幾個人的書賣得好,名利雙收。所以我說,命中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不能強求,要看開、看破,然後好玩。這一切,老了就想通。」
走過六十多個年頭,歷經報人與文人職涯的歷練,再加上對於生命的體悟,「好玩」兩字,是董橋累積出來的人生智慧。而在未來的日子裡,相信董橋也將持續秉持著這個信念,玩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