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乘風破浪 陽明舵手盧峯海

發佈日期 : 2010-01-28
盧峯海 成功學

1 企業經營最終究比的還是對景氣的判斷,高手決勝點還是在於領導者的遠見思維與管理能力。

2 一個策略的形成,最重要的必須衡量外在的環境、競爭的態勢及本身自己的條件,然後才來做決策。

3 所謂的123哲學,即一個上司提拔你,兩個同僚要掩護你,特別是同僚之間不要太多的忌妒,小缺點一起克服,困難能一起化解,最後有三個部屬為你效命。

「以前可能會覺得南部小孩的英文比較不流利,不過那時我們也和一些外國朋友來往,上恩慈堂教會的時候,還取了一個英文名字叫Frank,雖然不到唱詩班的程度,不過倒也算是校園團契。」盧峯海笑著說。

他的故事也許可以從這段話開始說起……

「早從民國60年,盧峯海就進入陽明海運的前身—招商局,他曾戲稱自己名字裡有個『海』字,註定一生要與海結緣,大學時念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同期同學中包括已轉任中華郵政董事長的游芳來、長榮海運董事長王龍雄,後來都成為國內海運要角。」引自《聯合報‧盧峯海3進3出40年海波浪》

盧峯海是成大交管59級畢業,政大企管所博士畢業之後,也曾經到哈佛大學企管所進行國際資深主管課程的研究。他自基層做起,從1971年在招商局擔任會計稽核,到電腦中心企劃處經理,一直晉升到董事長,歷經台灣招商局百年老店從事推動電腦化、主導陽明海運公司民營化、順利發行國際金融市場ECB、GDR募集資金造船、穩健擴大船隊陣容、擴展全球航線及建立多角化經營體系,至為成功。

1995年到2000年之間盧峯海擔任陽明海運的總經理,採取極度擴張態度,喊出「YK2001行銷大進擊」策略。「Y」代表陽明,「K」是日本的K-Line企業,自1996年開始,希望能在五年後(2001)營業額成長一倍,從1995年的二百五十億突破至五百億。盧峯海說:「剛開始大家以為不可能,但搭配財務策略後,有了錢然後才可以買船,船也要有人開,所以還要搭配人力,貨櫃生意越做越大,資訊系統也要越弄越好。」於是,出乎意料的在第四年就達成目標,創造了一件傲人的成就。因此,只要目標明確,搭配合適的策略,就能達成目標。

然而,當盧峯海逐步往目標前進時,卻被調往台灣航業股份公司,當時台航的股價只有幾塊錢,此時他用大刀闊斧的決心協助台航走出新局面的表現,更進一步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台航的成功是幫它選對了一個定位。」在盤點過後,發現台航的人力資源、電腦系統是最重要的,雖然當時的交通部長希望台航能像陽明一樣走貨櫃路線,然而盧峯海比較後認為走散裝會更容易,因此極具遠見地於船價低檔時期,將公司定位在散裝市場,決定下單訂造多艘散裝船,亦為台航公司建立長遠的獲利基礎。他指出:「企業經營最終究比的還是對景氣的判斷,高手決勝點還是在於領導者的遠見思維與管理能力。」

2003年自台航調回陽明任董事長,獲利創歷史新高,2004、2005每年盈餘百餘億,2004年盧峯海以十餘年來管理及領導才能卓越,更獲得由英國勞氏(Lloyd's List)亞洲周刊(Maritime Asia)所主辦的2004年亞洲海運名人獎,進入亞洲海運名人堂(Hall of Fame),肯定了他在海運界的成就與貢獻。而後2005年他被調往中船,當時中船的累積虧損累計已高達100多億元,淨值負3億元,他觀察局勢,決定將產品重新定位成貨櫃船,同時進行一些流程改造,讓中船從2005年開始營業轉為盈餘,員工開始加薪發獎金,於2006、2007並逐年倍增。2008下半年航運景氣下滑,金融風暴引發的後果遠超過想像,他臨危受命再次回到陽明海運,相較1996年的開創突破,這次反而決定暫緩投資腳步。他說:董事會已通過「還沒有執行的投資計畫高達一千三百多億,我就先停掉了四百多億,然後趕緊借錢,預備渡過難關。」這是因為他從一些次級房貸問題跡象中,已經看到景氣將要下滑,並有漫延到海運的趨勢,所以上任三個星期內就停掉了三分之一的投資案,後來也將舊船賣掉12艘。他提到,其實當時外資已開始報導陽明海運可能會有資金危機,但我們很多人還不了解投資已經產生很大的問題。

「大家都笑說:『董事長這次回來後好像跟以前不一樣,拿著大刀,停這個、停那個。』……如果我不這樣做,到了年底雷曼兄弟案件引爆全球金融海嘯,公司經營就會遭遇困難,所幸現在已經借到五百八十多億,估計直到明年(2010年)底都不會有問題。」盧峯海談笑當初員工對他的看法,不難感受出在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壓力和衝突,然事實證明,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企業管理者與員工領導者對環境的偵測,必須具有遠見。在景氣好擴張投資的時候,也要作好策略規劃,光買硬體是不夠的,也要有很多軟體策略搭配,才能使公司健康成長。因此當你已經成為一個CEO時,你就要看的比別人更遠、更廣。

這些年盧峯海在陽明海運前後進出幾次,公司文化也有不同的變化,這次重新回到陽明,他知道還有許多工作等著去完成。他強調不同的企業面臨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題也就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法與策略,甚至在同一企業中,不同階段的時間也存在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策略來解決。「這次回陽明,幾個月下來,想辦法度過難關,減少公司虧損,並積極參加國際活動。」在陽明極力爭取下,台北將於2010年3月16至17日舉行全球貨櫃航商高峰會議,一個由Box Club組織的會議,屆時全球航運業的CEO、總經理都會聚集台北。「透過這樣高階層的會議,希望可以擺脫台灣邊緣化、偏離化的疏離感。」盧峯海信心滿滿的這樣說。

盧峯海也提出幾點管理上的觀點與大家分享,我認為現在管理學院培養高階經理人的訓練,最重要的是培養環境偵測的能力,你能察覺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你看得到才會能爬的越高。

首先,我們要了解環境面的變動,可能會帶來威脅,但也可能帶來機會。盧學長分享了他對目前大環境的看法。現在世界的經濟區域不斷結合,因此將來的企業在這些經濟體裡活動,也要跟著調整策略,特別是貿易競爭日益激烈,各國的保護主義可能再起,好比有些國家已經在徵收傾銷稅。這就環境面看來是一個威脅,但若歐美國家對大陸部分產品課徵傾銷稅,那是否表示有機會讓這些產品在台灣發展,讓台灣取代大陸部分出口的產品到歐美市場?所以這其實也是帶來機會。因此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事情、分析環境。

盧峯海說,這次金融風暴使全世界的經濟呈現嚴重的衰退,大概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在這波風暴當中,全球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受傷越重。但這是否表示全球化就此停止了呢?當然不是。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經濟活動與貿易活動是沒有國界,海運運輸、資訊和通訊更是沒有國界,因此全球化是一定會持續進行的。「在國際複雜的情勢下,台灣目前正在努力與東南亞國協,洽商經濟自由貿易協定,並改善台灣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關係。」盧峯海提到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目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貿易有5.5億人口市場,比中國市場13餘億人口市場小,中國的實力不可忽視,可謂是亞洲的老大哥,因此若能改善雙方的關係,大哥沒有點頭,其他國家要改善關係就會有疑慮。政府的腳步可能比較慢,然而海運的佈局卻要跑在前面,而且要重兵佈點,例如在新加坡不僅只成立子公司,還要設立區域行政管理營運總部,不然起步就會比其他競爭者晚而喪失利基。

了解環境之後,其實頭腦裡面就存在一個架構,來幫助你做接下來的反應及決策。盧峯海說:「一個策略的形成,最重要的必須衡量外在的環境、競爭的態勢及本身自己的條件,然後才來做決策。」

就策略形成的構面而言,首先需要考量環境面的因素,比如說社會、政治等。在過去,政治很穩定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政治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政治動盪一下之後,就會發現政治對金融、經濟等影響很大,所以環境面的因素是策略形成的構面之一。第二則是考量你所處的產業競爭態勢如何?市場供給和需求的狀況如何?這些都會影響將來價格的表現和未來的獲利能力。第三則是分析自身企業的優劣勢、公司的條件、以及使命。有了上述這三點的了解,再來討論所適合的策略為何。

談起現在的科技進步,他提到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通信頻寬數位網路發達、資訊系統效率很好,因此大家很容易在網路上接觸到很多資訊;很多的資訊不見得是垃圾,但卻可能是你不需要的。就像過去在求學的時代,我最喜歡考的考試是張昌齡老師的出題,由於成本會計考題有滿滿的三頁,所以很多人都很害怕,但我卻很喜歡,因為答案只要寫半頁就可以了,因為雖然題目告訴你很多的資訊,但很多卻是沒有用的,只要挑出其中的重點就可以了,這是現實很好的寫照,事實上企業面臨的現實環境也是如此,需要從許多資訊中去分析、過濾,然後得到有用的部分來輔助我們決策的制定。

除了環境偵測的能力,另外一個高階經理人所需的能力是多元的。他說,在一個公司裡面工作,初期是表現期,專業能力能表現出來就可能受到賞識;其次要升上中階主管,要靠溝通的能力,不能光顧自己埋頭苦幹,因為要能領導部屬需要良好的與人溝通。「要成為傑出經理人,我告訴您一個「123哲學」。所謂的123哲學,即一個上司提拔你,兩個同僚要掩護你,特別是同僚之間不要太多的忌妒,小缺點一起克服,困難能一起化解,最後有三個部屬為你效命。此外,有些專業能力很好的人,說話會很尖銳不留餘地,易爭小利,舉例而言,若下屬要報加班費,你還不讓他報卻自己報加班,那在他心中會怎麼看待你呢?其實有時候要犧牲小利,反而會贏得大利,在某些地方讓步反而會增加你領導的分數,更能容易推展未來營運活動。

除此之外,傑出的管理者,要能了解不同的員工特質、因材適用。盧峯海分享自身豐富的閱歷。他回憶過去陽明還是國營的時候,經常被用來和民營的長榮海運做比較。其中關於員工的特質部分,社會普遍認為陽明的員工因經過高普考,所以對於專業學習較有心得,盧峯海說:「當時問『送你去進修或是加薪,對你而言哪個滿足感較高?』員工的答案竟是送去進修。」於是公司就跟交通大學運輸科學研究所、管理研究所建教合作。

相較之下,長榮因為採用面試,所以員工的「smiling face」特別重要,親切的笑容是最為顯著的特色。因此造成兩個公司不同的風格,於是在各自的員工訓練上還須做些調整。好比陽明需要加強說話應對時的禮貌,從電話交談到面對面溝通,「我們的員工很會讀書,臉色不夠和善,在職訓練要多加強禮節、待人態度。」不過,現在為了處理一些非英語系的國家的子公司用人問題,陽明在招考時提供華僑學子一點「小優惠」。譬如在印尼設廠,主管除了英文外,無法使用當地語言溝通,於是與員工之間只能停在表面的觀察。在這樣的情況下,華僑的孩子不僅了解英文還包括當地國語言,比起其他人擁有更多優勢,於是優先採用。

過去培養交通管理的系所較少,因此當這些人從基層升任至領導階層時,很多剛好都是成大交管系的系友。部分學校難免覺得不公平,質疑專業遭到壟斷,於是後來陽明招考時,率先開放了管理學院畢業學生。因為企業管理的活動就在國際環境中,必須遵守各國的法律和行政命令,一如企業管理的訓練經常包括法律專業知識的部分,所以也需要法律相關人才。盧峯海說:「公司大到一定規模後,分工反而要越細,不同領域的人加入工作團隊,看待事情也會有不同的想法,藉此激發不同的火花。」在許多陽明活動場合中,經常可以看見不同部門的人彼此相互觀摩,不論是找人演講聽專家意見或者開會集思廣義,透過這些團隊學習的方式累積創意,增加團隊智慧。如今陽明海內外員工包括船員大約介於四、五千人之間,透過組織學習擁有無與倫比的活力。

最後談到如何培養國際型人才,盧峯海分享他本身的經驗:「我從政大企研所博士班畢業後,到哈佛企業管理研究所進修。那時七個人一個寢室,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套房,但必須共用起居室。七個人來自七個不同的國家、產業,學校讓我們生活在一起、討論在一起、學習在一起,了解彼此面對不同的個案時,在不同文化下每個人的看法如何不同。」例如一位丹麥的同學,也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曾對他說過:「你們亞洲人很喜歡在餐廳席上搶付帳單,但在我們這裡你只要謝謝就好,不然好像我請不起的樣子。」又例如中東國家不吃豬肉和有殼的海鮮,這些都是文化差異所致,其實不同的社會價值觀,沒有對或錯的問題,要作國際生意就要去瞭解它。學校藉由這樣的生活環境,培養學生更寬闊的國際視野,把管理內化在生活中。

海運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的趨勢

海運產業的趨勢發展是環保,在環保方面,我想提出幾點和大家分享,海運的產業實際上個個都是跨國企業,需要根據國際公約運行。台灣在貨櫃船方面主要包括長榮海運、陽明海運和萬海航運排名在世界前20名,也因此世界貨櫃船公司會議是無法缺少台灣的。而未來海運的發展趨勢,第一是環保,第二則是節能減碳。

  • 環保──船舶的綠色執照

    因為環保的關係,造船廠裡面造船的材料要符合環保的要求,從鋼管開始到一條船製造出來,設計、製造過程中有的材料是會汙染的,與環保息息相關,都需要在護照上做記載,這就是船舶的綠色護照。當造船完畢要交船時,綠色的護照也就要交給船東。世界平均船舶壽命約26年,在營運期間船舶每次維修,只要有牽涉環保物資、汙染的材質等,都要做記載。等到這條船舶壽命將近,還要把這護照交給有執照的拆船廠,才能進行解體,拆船廠會把拆下來的資源做分類,以利後續回收應用,達到環保的目的。

  • 節能減碳是未來的大趨勢

    現在大家常問,船舶將來的能源能用什麼?因為現在能源是大家十分關注的議題。在航空業,油價成本最高曾佔總成本的5成多,海運業則佔3成左右,所以如何能省油?盧峯海提到目前的做法,在航空飛機如果要省油,需要減輕重量;而在海運船舶如果要省油,則是要減速。海運節能和減碳有關,之前海運業曾經做了實驗,即船舶航行中,改用減速,維持一天中有一個小時高速運行,剩下23個小時則維持低速運行,這樣可以最節省能源消耗。

  • 環境因素的影響

    剛剛提到的環境面,2009年全球受金融風暴衝擊,貿易大幅萎縮,但最近由一些領先指標等數據來看,都顯示出景氣正逐漸好轉,金融體系也慢慢穩健起來,而且利率維持在低檔,所以表示資金還是寬鬆的。國際貨幣基金會也預測,2010年會更好,所以在經濟循環中谷底已經過去,是比較確定的。中國大陸、新興國家的經濟仍是正成長,世界的經濟趨勢是如此,比如波蘭、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中東等新興國家,因此經濟學的供需定律,其中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帶動力量。

    當然不景氣還是影響很大,去年全球約有一成的貨櫃船運能閒置,盧峯海在台船的時候,特別研究閒置船舶的問題。世界海運船東結構悄悄改變,但許多亞洲地區的公司並未注意到,非營運的船東一直在大幅增加,也因此2007年我還在台船的時候,已經要他們要慎重選擇船東,不是每個船東來訂船就接受,有些還是要拒絕的。當然比如陽明海運、或萬海航運當然是歡迎,不但是因為他們比較不會取消契約,同時也可以避免匯率的風險,因為可以跟他談不要僅用美金報價,可以美金和台幣各半,彼此之間分擔一些匯率的風險。 除此之外,由海運常參考的Alphaliner所發布的數據可以知道,截至2009年八月為止,運力拆解達到近年高峰,不景氣也影響到新造船的部分,貨櫃船新訂單幾乎掛零,從去年2008年第四季開始到現在都沒有新訂單,而現存訂單也多有延期交船的情況。貨櫃船的成長,實際上有些停航、有些舊船拆、有些未來的運能可能是取消契約或延期交船,以前專家預測,每年貨櫃供給的部分每年約可成長13.4%,然由於現在降低為7.3%,然而貨櫃船噸的需求還是負的,因此貨櫃船運價處於低檔。

  • 未來展望

    面臨日益艱困的經營環境,盧峯海認為,未來海運市場經營的機會來自於在區域化經貿整合加速深化,而市場成長的動力主要會來自新興市場,中國仍然是世界經貿成長和航運物流的中心。但未來市場經營也面臨船噸供給大於需要的壓力,需要時間來消化、貿易需求低落有待振興、市場存在油價、匯率等不穩定因子的風險等挑戰。貨櫃航運未來經營展望,歐美消費市場仍具主導力,中國則為生產重心,航運業將隨歐美經濟復甦程度改善營運績效,但企業本身的營運策略也要調整、增加彈性、並更貼近市場需要才會更有績效表現。對散裝航運未來的展望,他則提到,散裝市場榮枯主要決定於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復甦進程,尤其中國的需求。過去市場投機炒作之風已退潮,市場漸會回歸正常合理,現在船東的市場徵信也十分重要、未來則應該管控履約風險以有效降低營運風險。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