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綠色風潮:林憲德高唱「我愛綠建築」!

發佈日期 : 2010-03-04

文 / 校友聯絡中心 郭旻靜

綠色建築(green building)或稱為綠建築,是建築設計結合環境保育的新趨勢,然綠色建築並不等於高科技建築,這也是主講者建築系教授林憲德(建築系66級系友)所要說明與強調的。

「媒體錯誤的資訊報導,使大眾對綠色建築充滿高科技的妄想,期待高科技將拯救人類於破壞殆盡的生活環境解脫。」對科技的高度期許,如同於茫茫大海溺水之際所見浮木,林憲德說這是「人類不願意面對的真相」。

在溫室效應加劇下,許多島國面臨海平面上升即將淹沒、北極熊溺斃等環境問題迫在眉睫。根據歐洲建築師聯盟統計,建築是一個高污染的產業,目前全球建築的相關產業,共消耗了地球能源的50%、水資源的50%、原材料的40%,同時產生50%的空氣汙染、42%的溫室氣體、50%的水汙染、48%的固體廢棄物、50%的氟氯化合物、40%的垃圾總量,顯然是地球環境汙染的最大來源。這就是綠色建築所要嚴肅面對的。

四大範疇 九大指標

「EEWH」,即Ecology(生態)、Conservation(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Health(健康),是推廣綠色建築的四個口號。

1999年林憲德等人致力於推廣綠色建築時,並不曉得全世界共有哪些國家參與其中。後來他們才曉得,最早實施的是1990年的英國,但隨後幾年並未積極推行;直到1999年加拿大、美國、台灣幾乎同時成立(日本、澳洲還要晚上兩年)。台灣於是成了全球第四個建立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NC)的國家,「剛開始有些長官質疑為什麼不用美國系統,他們並不知道當時美國也才剛起步。如果當時再晚一點,也許現在我們用的就是美國系統。」林憲德慶幸這些年來,台灣建立的綠色建築評估系統也逐漸完善,不同於美國評估系統需要買許多造價很高綠色建材、產品,他戲稱作為一個「勤儉持家」的亞洲國家,台灣重視的是從便宜、基本的設計著手。

隨後2010年綠色廠房(EEWH-EF)、生態社區(EEWH-EC)等評估系統也將上路,2011年則將更進一步從舊建築物改造(EEWH-EB)著手,畢竟舊建築遠比新建築來得多,資源上的浪費也更多。綠色建築四大範疇、九大指標如下:

生態 1.生物多樣性指標
2、綠化量指標
3、基地保水指標
節能 4、日常節能指標
減廢 5、CO2減量指標
6、廢棄物減量指標
健康 7、室內環境指標
8、水資源指標
9、汙水垃圾改善指標

1999年最早只有七大指標,2003年才又新增室內環境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標兩項,擴充為九大指標,九大指標分別獨立計分,但加總後為一總分。除第4和第8項一定採計外,任選其餘四項加總即可。2004 年起開始實施標章分級認證制度,由低到高分別是:合格、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林憲德笑說:「分級的理由是讓你稍微努力就可以及格,但是要拿高分則有點距離,不是那麼容易的!」

 

生態

「不一定綠色就等於生態。」林憲德說,尤其是那些把「把草坪弄得像阿拉伯地毯、樹種得像憲兵」的花園,他也引用莎拉.史坦因著作的《生機花園》說:「近一百年人類最荒唐的發明就是草坪。」草坪既不開花也不結果,無法跟生物互動,花色鮮明,花形嬌美的草花又多是毒藥(因此插花者多習慣戴手套),這種生態是大自然所不需要的。

相較之下,山林裡常見的姑婆芋等植物,高低參差不齊、亂中有序,卻富涵旺盛的生命力,多樣化的環境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微生物、生物。雖然同樣都是綠化,但兩者顯然有著不一樣的貢獻。

又好比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河岸的洗石子,雖然看起來乾淨又漂亮,卻也因為河床沒有沙、而沒有藻類、也就沒有軟體動物,所以吃蝸牛幼蟲等軟體動物螢火蟲無法生存。水岸必須考慮各種條件,設計出可以讓各種生物與人共生的環境。正在推行的生態工法,正逐漸受綠色建築觀念的影響而改變設計方法。

葉面看起來油亮亮,漂亮的黑板樹,是近年廣受歡迎的行道樹種,然而林憲德卻認為黑板樹、小葉欖仁、小葉南洋杉等外來樹種,美雖美卻無法與當地生態共存。相較之下海邊原生的黃槿樹葉子看起來破破爛爛的,沒有人會考慮拿來種植為景觀植物,但卻是黃槿樹與當地昆蟲、鳥類共生百年、千年最好的證明,一棵黃槿樹可以養活幾千隻的昆蟲、然後養活幾百隻鳥類。林憲德說:「不要以為種樹就是生態保育,不開花、不結果的樹,對環境沒有幫助。」

整齊清潔、綠草如茵、筆直如電線杆的行道樹,不會吸引鳥類棲息。同樣提供人類休閒活動空間建造的公園,也該思考如何留些餘地給其他動物。灌木、喬木、荊棘植物混在一塊生長,落葉擱置不掃,留些死角不讓人類接近,動物會更活躍,都市裡就會多一些動物,例如力行校區就住著一隻老鷹。

除此了這些和平常認知不一樣的「綠色」觀念,建築材料的選擇,也有助於生態保育。高反射玻璃看似美觀,給人窗明几淨的感受,然而加拿大義工團體統計,只要是陰、雨天,一棟大樓、一個晚上可能會讓上百隻鳥類誤以為玻璃是天空而撞死;甚至,容易反射陽光,增加駕駛事故發生。只要避免選用這種玻璃,加拿大、美國等北美地區一年就可以阻止將近十億隻鳥類的死亡。

現在工程師治水的觀念,多視之為猛獸,一點逗留的時間都不給,就要把雨水趕到大海去。現在排水系統做得太好,土地的含水量減少,以前像海綿一樣可以大量吸水的土地,如今納莉颱風過後,卻只見被切割、崩壞的道路。林憲德說:「人不給水去路,水不給人活路。」他也舉樹根把圍牆翻起為例,指出就是因為地底下沒水,樹根只好盤結在地表等到雨水,無法深根的下場是颱風一吹便倒。如今都市道路多不透水,而土壤中的微生物、無脊椎動物,活動卻需要水與空氣。

 

節能

接著談節約能源,因涉及專業所以較難,林憲德最簡單的診斷方式就是:「一個口號『建築物的玻璃越多、越耗能』。」不要聽信玻璃廠商說使用節能玻璃,就能節能20%,「這就好像告訴你:『儘管浪費沒關係,我的產品可以幫你節能回來』,又好比LOW-E玻璃是在玻璃上鍍一層銀,以反射紅外線,價格是一般玻璃的五倍,效果卻遠不如像環工系這樣把窗戶設計成適當大小、又有遮掩來得佳。

1930年代所蓋的環工系、土木系、資源系系館是全校耗電量最低的,自強校區系館的耗電量則是它們的三到四倍。這是因為玻璃多,加上大樓不通風,不比環工系教室兩邊通風、單邊走廊;新的校區都是中間走廊,所以開空調的時間特別長。林憲德說:「設計不好,註定要多耗電。」

雖然說「開窗多1%,耗電量就多1%」,但並非是說不要開窗,重點是適可而止。英國實驗證明:「開窗達牆面20%面積,舒適度最佳;7%以下則像監獄,然而20%以上的舒適感卻都是一樣的。」落地窗對照明品質並沒有幫助,因明暗對比強烈,瞳孔需要不斷調整放大、縮小,所以為了消除對比,反而越開越多燈。

至於過量的光也是一種汙染,林憲德說:「高雄城市光廊開始,全台灣彷彿都陷入一個無聊的競賽,那就是浪費光能源的競賽,就連大學路也是一樣的。」、「與其把牆打上一片燈光,看不出對城市有什麼美化作用,不如讓樹晚上好好休息。」經驗老到的農夫都知道路燈旁的收成不好,稻不結穗、瓜不結果就是光害的緣故。

比起燈罩向下,將光源集中在地面上的路燈,沒有燈罩,光源四散的路燈,看似較為明亮,卻導致嚴重的散光,使得路面更加不清楚,林憲德笑稱為「把花燈當路燈」。他也舉榕園旁的路燈為例,改成燈罩向下後,不僅價錢更便宜,也看到了更多的星星。自強校區的夜間照明效果遠比光復、成功校區來得好,就是因為選用了燈罩向下的路燈。這就是他所認為的:綠建築是從設計本身改變,並不需要花上大筆的金錢,好的設計甚至可以更省錢。

 

減廢

減少廢棄物,並不是只是消極的垃圾分類,而是從設計避免。建築物製造垃圾、破壞環境,最嚴重部分就是水泥鋼筋。也許水泥是人類建築史上近一百年最得意的發明,在台灣泛濫的情況卻成了一種災難。比較市面上使用的砂石量與政府所允許開採的,恐怕有將近六成是非法的。正因為政府政策上沒有妥當的管制、盜採情況嚴重,使得台灣水泥非常便宜,也破壞了山林生態。水泥是燃燒石灰製造而成的,和磁磚相同都是高耗能的產品,台灣卻是全世界水泥和磁磚使用量最大的國家。

國外建築多使用木造或鋼骨,只有五角大廈那一類的高級大樓才能使用昂貴的水泥。林憲德也強調:「專業是最重要的,無論是科學專業、工程專業。」他認為台北101違反結構原理,頭重腳輕,也因為造型設計不良使鋼筋多用了將近四成。

木造建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好比日本因為住宅多是木造,幾乎等於把17%的樹種在都市裡。至於如何再砍伐森林與木造間取得平衡,林憲德說:「以前我也很苦惱這個問題,後來一位森林系的教授告訴我:『森林要定期、定量砍伐,不然老樹會死掉,幾乎七、八十歲以上的樹木是沒有光合作用的。』」永續森林同時需要種樹和砍樹,必須有計劃的植林。舉例來說,加拿大森林一天的成長量足已供給建造五萬棟房子。

 

健康

所謂符合健康原則,即是建材不能危害人體,例如油漆以亞麻子當原料。林憲德也預告由他負責規劃明年即將完工的綠色魔法學校,絕對百分之百使用綠色建材,包括地毯使用回收的尼龍、窗簾使用玉米、寶特瓶做為材料等。他也在所有的教室裝設吊扇,並嚴格規定31度以下不得開空調。

林憲德說:「現在大家在做垃圾分類,卻放任源頭繼續浪費,這是不應該的。生活必須測底改變,包括選擇小房子、盡量以步代車,放棄奢華、炫耀的心態。」綠色建築還需要綠色生活,台達電位於南科的廠房也是林憲德設計的作品,他說:「現在很多大樓的設計已經無藥可救,一走進大廳就是電梯,反而找不到樓梯。只有四層樓的台達電,我把樓梯做得很大,電梯藏在後面,還故意拉長等待的時間。大家就開始習慣走樓梯,每天遇見了就互相打聲招呼、聊個兩句。」使工作環境更加融洽,鄭崇華(台達電董事長)有鑑於此,也一塊改造了台北總公司。

 

綠色建築是更便宜、更自然、更有智慧、更人性化的居住文化革命。到過那麼多地方,林憲德最感動的是蘭嶼達悟族的傳統建築。在地上挖一個洞,把挖出來的砂石堆砌在旁邊,所以也被稱為半穴居。這是為了適應當地颱風頻繁的氣候,令人訝異的是蘭嶼六個部落,剛好都位於蘭嶼風最小(經風洞實驗測試)的地方。他說:「能適合當地的建築,就是能節約能源的建築。」這也就是綠色建築的精神,亦即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對綠色建築最簡單的定義──「花費最少資源建造,產生最少廢棄物」的環保建築工程。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