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李祖原:用「本事、理想、說服力」挑戰建築界

發佈日期 : 2010-04-26

文 / 校友聯絡中心 張心欣(工設所95)

「本事、理想、說服力」是台灣首席建築大師李祖原,提出最重要的三大成功要素。提起李祖原建築師,最耳熟能詳的作品應為台北101大樓(2007年前為全世界第一高摩天大樓),今年,他更負責上海世博會台灣館、以「山水心燈」為主題,以天燈造型、祈福儀式表揚台灣愛世界的精神,讓台灣在世界博覽會發光發亮。

李祖原建築師,1938年出生於廣東,1961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所碩士,後於美國費城Nolen-Swinburne & Associates建築師事務所、波士頓都市設計計畫發展局及洛杉磯William L. Pereira建築師事務所等擔任建築師,自1978年回台創立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後,就以致力於實現傳承中華文化的新建築著稱。今年4月,成大校友聯絡中心有幸拜訪李祖原建築師,辦公室中陳列每件以往設計作品的模型,都看見東方文化的美學元素。這位離開學校四十餘年的學長,身著黑色西裝,親和中認真的神情,娓娓道來生命的歷程與自我的堅持。

上海世博Better city,Better life,台灣以天燈為世界祈福

一直以來,世界博覽會都是各國產品、科技、以及對人類文明貢獻的重要發表會,今年世博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就是期許世界透過建立良好的城市,提供人類優質的生活。目前上海世博會,台灣館以「山水心燈 : 自然.心靈.城市」為主題,造型靈感來自於天燈,點燈的時候,會出現天燈冉冉升空及蝴蝶飛舞的畫面,象徵台灣為世界祈求平安與幸福。

李祖原建築師分享他的設計思考過程,並提到如何透過面積有限的台灣館,宣揚台灣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他提到兩個重點,第一個,若將建築視為一個符號,什麼樣的造型可以讓人一眼就知道這是台灣?第二個要突破的,是台灣館可用空間很有限,展示面積一千四百平方公尺,僅為日本館的十分之一,建築高度23.8公尺,約七層樓高,但好的方面是,台灣館的地點緊鄰「世博軸」,是觀眾必經之地,因此台灣館被定位成一個媒體,從裡到外盡其所能地展現信息,正如同台灣在世界舞台一樣,面積雖小,也要努力發光,透過內部直徑十六公尺的LED大球體、玻璃天燈外立面的調光薄膜,不論白天晚上、觀眾在館內館外,都可以看見台灣。

世博台灣館 - 「山水心燈 : 自然.心靈.城市」
圖片來源: 上海世界博覽會台灣館

說到這次台灣館的主題「山水心燈—自然.心靈.城市」,李祖原建築師表示,這個位處太平洋中的小島台灣,擁有人人稱羨的大山大水與自然風景,放天燈是台灣民間盛行的節慶活動,也象徵台灣人善良的心靈,中華文化在台灣傳承下來,心靈與自然就是台灣對世界最好的貢獻。世界萬物都可回歸到因果,若將城市視為果,心靈、自然就是因。今日的文化有三重,第一重是表層文化,像是科技、環保等可以由物理環境來解答的問題;一個城市被建造時,多半是透過硬體來提昇城市水平,城市本身就是一種表層文化;第二重是中層文化,簡單來講就是人際活動、社會行為,像台灣的倫理,就是很好的中層文化,最後就是深層文化,深層文化是真正從心裡散發的東西,唯有良好的深層文化與中層文化,才能有好的表層文化。我們認為,自然、心靈就是表現深層文化最重要的兩個議題,也就是最重要的因,最終展現在表層文化上,進而擁有好的城市,我們用這樣的想法回應本次世博會的主題,透過美好的自然與心靈兩個指標,達到「Better city,Better life」。

那麼實際反應到建築物上的作法為何呢?李祖原建築師接續著說,天燈造型的建築物表現著心靈、祈福與大愛,中華文化最了不起就是三元論世界觀:天、人、地,LED大球懸掛在館內上方,代表「天」,代表自然,中間的點燈水臺是人類祈福放燈的場所,代表「人」,底層的城市主題廣場則代表「地」。

台灣館共有四層,參觀者必須先搭電梯到最高的第四層,然後再順著動線由上往下。最上層是LED製成的發光大球體,內部是直徑十二公尺高的球形劇場,介紹台灣科技、風光與人文。來到第二層樓的點燈水臺,點燈水臺象徵台灣島,中間的水是日月潭水、外圍水則代表太平洋,參觀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祈福語,體驗台灣放天燈祈福的傳統文化。最後來到一樓的城市廣場,參觀者可以在大樹底下喝茶聊天、觀賞表演,大樹下的燈光呈現從早到晚的變化,代表台灣從鄉村到城市的生活非常圓滿。

*上海世博會網站 : http://www.expo2010.cn/

*上海世界博覽會台灣館 : http://www.expo2010taiwan.com/TW/index.aspx

*上海世界博覽會 台灣館官方頻道@Youtube : http://www.youtube.com/user/expo2010taiwan

承接中西方建築教育,希望透過中華文化影響全世界

時間回到1957年,李祖原學長回憶起進入成大建築系的點點滴滴,李祖原學長說:「我們那個年紀,台灣剛剛起步、對西方教育很嚮往,成大遠離台北市,全校才2000人,當時的成大只有老校區,學生非常樸實,休閒活動頂多是禮拜天到市區看看電影,生活很簡單,成大是一個學習、培植理想、熱情的好環境」。 當時建築系館是合院,四個年級所有同學不論白天晚上都在裡面,李祖原學長笑著說,當時上課也在畫圖教室、趕圖也在畫圖教室,特別是每次交作業前,前一天一定會通霄趕圖,學長姊、學弟妹就是一個大家庭,那時候有一位金長銘老師,每天晚上都在系館裡頭,就像是大家長。在那個環境裡面,大家連聊天都不離藝術、美學,每個人都胸懷大志,孕育著自己的理想。

因為這種環境的薰陶,對一個建築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理想。服完兵役後,李祖原學長申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唸書,這段經驗增加了視野與格局。後來為了學習都市計畫與都市、經濟的整體規劃,李祖原學長花了約兩年時間進入相關領域工作。1970年大阪博覽會中,李祖原學長與貝聿銘先生、彭蔭萱先生一起完成國家代表館,李祖原學長說,與貝先生這種大師合作,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經驗。

後來李祖原學長在洛杉磯做了六年建築,他說:「在當時,美國是全世界嚮往的地方,我的老闆William L. Pereira建築師也是非常了不起,公司也是世界有名,我在那邊努力學習、磨練。可是我在想,與其在別人的國家裡頭努力,為什麼不貢獻在自己的國家,所以我就辭職,我跟老闆說,感情上我是一定要回東方。」,回到自己的國家建房子,不僅心情比較踏實,情感上也比較有趣,而且當時東方是一塊寶,等待著被挖掘,還有很多的機會,因此1978年,李祖原學長回台創立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並決定開始作中國的建築。

經歷學校、萬國博覽會、工作、開業等不同環境的歷練,想法也持續改變,對理想的追求也越來越清楚。他認為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屬於的自己偉大建築,世界文明並不存在,唯有致力於發展區域文明,才有機會影響全世界。「我們這一代,受到最大的影響就是東西論戰,中華文化可謂最重要的區域文明之一,因此我們從中華文化出發,努力發揚,希望提供全世界參考。」,李祖原學長說。

在創作的歷程中,經過模仿、突變、超越到解脫,我逐步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去學習,不論是向牟宗三老師學習中國哲學,跟惟覺老和尚學習禪宗,我受到不同老師的感染。到今天,台灣建築歷經現代化的過程,我們也慢慢進入到自己的文化,走出自己的路。

建築教育應致力於學習深層文化

說到台灣的建築教育,李祖原學長認為建築教育是非常辛苦的,所以一般人才會說,建築師大概要到四十歲以後,作品才會比較成熟,因為一個建築師必須經歷學習、實踐、失敗後、才進而能控制與掌握。

建築是一個概念、學習、經驗與創作,是一個很長的學習過程。李祖原學長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個創作者最難的在於是否可以深入於深層文化,表層文化可以模仿,但是深層文化是根,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根不深,滋養就不夠。譬如說,要呈現東方建築,就要瞭解東方的靈魂,反觀之,世界建築基本上是西方文明,那麼要呈現良好的西方建築,就要自問是否瞭解西方文化的靈魂並進入西方的深層文化。在血緣、文明的隔閡上,要進入西方的深層文化是很難,因此要做出好的西方建築作品,對中國人也是很難的。

李祖原學長覺得,要求學生進入建築的靈魂是很辛苦的,但是若進不了靈魂,也是很辛苦的,目前建築教育在深層文化下的功夫仍顯不足,但坦白說,也很難有時間下這個功夫,但一路走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深層文化的學習不夠,表現出來的功力就不夠。

 「本事、理想、說服力」是成功三大要素,最重要的是理想!

長期以來,李祖原學長對於建築設計一直都有自己的堅持,也獲得各界的肯定。李祖原學長提到自己的成功原則,就是「本事、理想與說服力」。李祖原學長說,這個世界已經不存在被埋沒的天才,想要成功,第一就是要有本事,沒有本事是很難說服別人的,第二就要有要有理想,並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點,第三就是要有說服力,勇於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輕易放棄。

李祖原學長把做事情比喻成古代的攻城,想要成功,就看你願意犧牲多少兵力、財力來攻城,如果輕言放棄,一次、兩次當然不會成功,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要鍥而不捨,並傾聽瞭解對方的問題,可接受的程度在哪裡,結合雙方理想與需求,找到平衡點就成功了。

李祖原學長以自身的經驗分享,我們承接的業務主要是商辦大樓,商業建築當然是以利為主,但我們卻想要以理想為主,這豈不是很矛盾嗎?但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商業建築變成一個文化的產品,在投入很多時間學習、瞭解、努力及溝通後,現在證明文化也可以賺錢,大家都達到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

最後,李祖原學長也勉勵所有的莘莘學子,他說:「如果說對一個建築師,什麼是最重要的?我想就是理想,我們永遠不放棄理想!」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