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談台語漢字書寫的疑難雜症

發佈日期 : 2011-04-18

談台語漢字書寫的疑難雜症
中文系教授 施炳華
 
一、前言
本文所謂台語,是指台灣閩南語。 台語在過去特殊的政治環境、偏差的教育政策下造成一般人有「台語文字是亂湊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台語文不能作為表達文學、表達任何學間的工具。」的錯誤印象。 其實,台語是優美、高雅的,台語文也可以表達文學、表達任何學問;只不過因為長期受忽視、壓抑,一般人只看到粗陋的表象。 目前台語文正在發展的階段中,假以時日,必能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
漢語用字有其原則,如傳統所謂「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台語屬於漢語方言的一,也有起來有五個原則:本字、方言字、其用字原則,並不是胡亂湊成,歸納借音、借義字等,如無適當漢字,或擬聲字、外來語(臺灣人由於長期受外族統治,很多外來語——尤其是日本話——已經變成台語的一部分) ,就用羅馬字標音。
但是,目前市面上(包括伴唱帶的台語歌詞、報紙標題、商店廣告牌,和一些台語文作品)台語文表現的確存在很多的缺憾,值得推廣台語文的工作者正視。 以下列舉台語漢字的疑難雜症,以便找出病源,對症下藥,使台語文健康起來。
本文音標採用教育部公告的「台灣閩南語音標系統」:c = ㄗ    ch=ㄘ 鼻化韻用nn  聲調用阿拉伯數字
(本文為求精簡,引證儘量減少)
二、華台語接枝
所謂台語文,就是每個字都要用台語讀。 台灣人因為長期受外來政權統治,語言、文字的使用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以台語漢字來說,有些詞是一半讀華語、一半讀台語,如:「遠東百貨開幕,人潮強強滾(搶搶滾)。」
「強強滾」意謂如滾水在冒泡。台語音【 chiang5 chiang5 kun2 】,寫「強強滾」是前二字讀華語,後字讀台語:「搶搶滾」也是一樣。台語語詞的表現,有很多的疊聲副詞(寫成漢字就是疊字副詞) ,chiang5 chiang5 可能本來就沒有漢字;如果硬要寫成漢字,有人寫作「沯沯滾」,水掉落在石上,就是「用水共(ka7)chiang5 落去」,算是會意字。[沯]字要電腦造字。
「強強滾」如讀台語音,是kiong5 kiong5滾(偏泉腔)、kiang5 kiang5(偏漳腔) 。 這樣講,大家就聽不懂了。
又如華語「溜走、跑走」,台語叫1au3 phau3,大多寫作「落跑」,依字讀,台語讀作lau3 phau2, 但「跑」字大家都讀接近華語ㄆㄠˇ的音。 這是一半台語、一半華語的例子。
三、因誤請而誤寫
就本字來說,一個字有他的意義、讀音,是不能隨便讀的。 此處所謂誤讀,是誤讀華語或台語的音。舉例說明如下:
1 食飯
ciah8 飯的ciah8,漢字寫作「食」。 【食】的讀書音是sik8 ,白話音有兩音: sit8,如「食物(but8)」;ciah8 ,如「食飯」。食本來是名詞,指吃的米。 引伸做「吃的東西」,動詞則是「吃」。
坊間招牌或報紙標題大多寫做「呷飯」。 呷是華語,音 ㄒ|ㄚˊ,【吸而飲曰呷。】(《說文長箋》)雖然接近ciah8的意思,但是台語不可能讀成ciah8 ,呷的聲母從甲,甲音kah4 ,台語呷也應唸做kah4。用不正確著的華語來做台語的音字,這是隨便湊。
2 姑不將
華語「不得不」、「姑且」,台語用「姑不將(ciong1)」來表示。 此詞本來是「姑將」,如傳唱好幾百年的泉州音樂南管<共君結託> :【姑將掠只玉扣含羞解。」有人寫做「姑不衷」,如「姑不衷tioh8倒轉」(《台文通訊 77 期,<馬偕日記漢羅譯> )、「姑不衷只好坐計程a2上班。」(《台文罔報25期,陳金順<koo2 i3 e5 台灣un3 ciang3> )衷只有tiong1、 thiongl二音,大概作者認為衷音ciongl,所以會寫「站不衷」 。
四、不明台語聲調而誤寫
台語除了有七個本調外,兩字連讀時,通常要變調。 未正式學過台語聲調的人往往分不清本調與變調,因此寫漢字時只知取同音,聲調可能不對而不知。 舉例說明如下:
1 鬥陣
有人寫作「逗陣」。 鬥陣讀作tau3 tin7(前字變調, 3 → 2 ,由低降變高降),是「做伴」、「在一起」的意思,如「咱鬥陣來去。」 (我們一起去。)
逗陣讀作tau7 tin7(前字變調, 7→3 ,由中平變低降) ,讀出來音不合,人家就聽不懂了。
2 卜佗位去
張燦鍙競選台南市長的廣告詞:【台灣人到嘜叨位去?」麥字加偏旁口,表示與麥有區別。但麥字音beh8,變調後由高調變低調,與實際口音不合。此字應音beh4,依民間用字傳統應作「卜」。如1566年出版的閩南白話南戲劇本〈荔鏡記〉五齣:
卜打手指乞你。(想要打戒指給你。)
流傳民間至少有二百年歷史的歌仔冊(寶島新台灣歌) :
刑事警察罪惡重,真肴刑罰台灣人。
今卜吊脰(豆)亦跳港,若(那)卜閃避走無空。
3 得卜﹒塊卜
華語「將要」的意思,台語用「tit4 beh4/teh4beh4」來表示,有人寫作「得卜」或「塊卜」符合它的發音。但有人寫作「直beh4,如「伊若看人停車ti7路邊、直beh4離開時」(《台文通訊》77期,<標準e5運將kap4古意警察>,直音tit8,變調後變成降調,就不合實際口音了。
4 記持
華語「記性」台語叫做ki3 ti5,漢字寫作「記持」(蔡培火<國閩辭典>、廈門大學<普閩詞典> ) 。持有二音: ti5、chi5。有人寫作「記智」、「記致」如「順續做一遍e5記致總siau3念。」(《台文罔報》25期,楊照陽《摸奶橋》)智、致音ti3,不知他們的腔調是否有這樣的音,如果有,是我孤陋寡聞。

五、以自己的次方言腔書寫
台語有兩個次方言:泉州腔與漳州腔。閩南人來到臺灣俊,幾百年以來,泉州人與漳州人住在一起,腔調互相影響,現在說台語的人,大概中、北部人說的比較接近泉州腔,叫做偏泉腔,又叫做北部腔;南部人說話比較接近漳州腔,叫做偏漳腔,又叫做南部腔。
以自己本來的腔調書寫台語文,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能再注意到讓大家都看得懂,讀出正確的音──也就是用字能普遍通行,即所用之字最好泉州、漳州腔都能讀得通,更能建立統一的用字標準。舉例說明如下:
1 無處講
艱苦「無處講」、一般寫做「無底講」、「無帶講」、「無塊講」,值得商榷。筆者認為此詞應用「無處講」較好。理由如下: (括號注音為筆者所加)
「無處」音bo5 ter3(er是國際音標的。),是泉州常語,(荔鏡記) :
古人說:「踏破草鞋無處討,算來全不費工夫。」
(18 出)
〈荔鏡記〉的曲文押韻,「處」與「過倍短皮和尾脆」等字同押,諸字都收er韻,可證「處」音ter3。
泉州音樂南管歌詞亦多此詞,「處」的讀書音chw3,如<無處棲止>,但大多讀ter3音。如:
恨我爹爹汝所見淺,掠我打趕,無處通去投奔。(<記得共君.沙陶金>)
處音ter3(泉)/te3(漳)。「處」是借義字(即借漢字之義,讀閩南方言音)「無處」一詞,在閩南地區,至少已使用幾百年。今日鹿港人仍說bo5 ter3。各次方言的音的對應是:
廈        泉        潭
ue ←→        ←→ e
故鹿港或泉州人說的bo5 ter3,就是南部腔(偏漳腔)的bo5 te3。北部腔(偏泉腔)的bo5 tue3。
如果寫做「無底講」、「無帶講」:底字,鹿港人沒有ter3的音;帶字,不可能讀做ter3、te3、 tue3。如果寫做「無處講」,塊字可讀以上三音,但意義不合,可算是借音字。如果寫做「無處講」,算是借義字,也有傳統習用的基礎,就算是未學過台語文的人也看得懂。當然,在台語文推行的初期,是一種教育,「處」字可能不好讀,那就在字的俊面標音,看了兩、三次後,音義就都了解了。

2 正實
華語「真的」,台語有ciannl sit8的說法,字應寫作「正實」。(世說新語﹒賞譽):
劉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義懷通樂既佳,且止作友,正實良器。
有人寫做「成(ciann5) 實」或「誠(ciann5) 實」如:
你敢誠實欲去中國投資? (蓮蕉花台語雜誌第7期,賴妙華<台商中國投資記»伊theh8相片hoo7 陳太太看,成實一個查甫gin2 a2,kap4Michael平ce7歲。(台文通訊77 期,陳雷<虎姑婆>)
ciann1 sit8 這個詞變調後的調值(音的高低)是ciann7sit8。
台語的連讀變調規則:偏漳腔第一聲(陰平)、第五聲(陽平),都變做第七聲(陽去33) :偏泉腔第五聲(陽平)變做第三聲(陰去)。
就偏漳腔的人來說,寫做「成實」或「誠實」似乎是對的,因為陽平變陽去;但就偏泉腔的人來說,陽平變陰去一一ciann3 sit8,事實上並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寫成「正實」,「正」音ciann1連讀變調是ciann7 ,不管偏漳、偏泉腔,都符合變調後的音值;而且又有古人用過的實例做佐證。

六、忽略漢字的白話音
台語的音,分為白話音與讀書音。讀書音是指讀詩書時所用的讀音,它保存了唐朝人讀書的音,又叫文讀音、孔子白。讀書音比較接近華語,因為華語是宋朝以後慢慢發展形成的。如行hing5(5) ,華語音T-L / :環境(huan5 king2) ,華語音叫ㄨㄢ。白話音是日常口語使用的音,又叫白讀音,它可能保存唐朝以前至漢朝的音,也有唐朝以後才有的。
文讀與白話是雙軌系統,彼此成為一種有規律的對應關係。台語文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用語寫成文字,因此,一般寫台語文的作者常遇到的困難是:白話音不知是那一個字。但我們可以透過文讀與白話的對應關係找出正確的字。如:
帶ha3 是「孝」字、pha1 hng1 是「拋荒」(諺語:日時走拋拋,暗時點燈膋la5)、ka7 一喙是「咬」字、食pa2 是「飽」字:
因為韻母有au(文)←→ a(白)的對應。
tng2 厝是「轉」字、sng3 siau3 是「算數」、苦khng3是「勸」字、cng3空是「鑽」字、錢kng3(吝嗇鬼)是「串」字:因為韻母有uan(文)←→ ng(白)的對應。
只有了解一個字的文、白音,才可以正確地寫出它的漢字。因此,有人寫:食乎飽,才有偉喟力通做代誌。
「喟力」應作「氣力」。「 氣力」 是很平常易懂的詞,氣的白話音是khui3。
捨此不用,偏要作「喟力」 (喟是歎氣之義) ,讓人不太懂、讀不出音,這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親」的讀書音是chinI ,白話音有二音: chanI 、chinnI 。 華語「比如、好像」,台語用「親像」 (chinI chiunn7)表示。 例如:
伊親像我的大兄。(他好像我的大哥。)
有人說chanI chinn7 '字寫作「參像」。 chanI是親的白話音,仍應寫作「親像」。
又有人這樣寫:「親家chinnI 姆inI 家族」(《 台文罔報》 45 期, lah-jih<Giong7 beh4 生份去e5 hit4條圳岸»)實際上就是「親家親姆」,「 親姆」的親是讀白話音,這樣寫,人人看得懂,華語有「親家翁親家母」的說法。
但連續兩個「親」字卻有不同的讀音,讓讀者如何分辨?在台語文推行初期、教育的階段,只好採用注音的方法,即「親(chinI) 家親(chinnI)姆」。

七、合音的書寫
語言與文字的關係,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是記載語言,但語言的表達由於說話語氣、快慢的不同,有時很難用文字如實地表達出來。 其中有一項是合音。 合音就是說話時語氣快,二字(音節)合為一個音節。 有些台語文作家不明白那是「合音」,只記合音中的前一字,在聲調上就有問題。
台灣話的特色,其中之一是:很多合音詞。 如:不會=勿會b(u)e7 、不要=勿愛(勿)mai3 、誰人=siang5/siang2 、我等=guan2( 我們).... 。 茲舉一般人常常忽略的例子說明如下:
1「共」 (ka7)與「共伊」 (kal)
共的讀書音kiong7,白話古音kang7,今音ka7(《尤7) :陽聲韻尾消失,即: Kang→ka 。
說文:「共,同也。」「共」做連接詞、介詞,有下列幾種用法:
(1)跟、替,當介詞用: 《荔鏡記》 :
5 出「共恁啞爹呾(說) 」。
8 出「傷心卜共誰說」。
4 出「若愛我共你做3 (某)婿」。
此種用法,台語最普遍,如:伊數學卡勿會曉(be7hiau2) ,共伊教一下。
(2)把、給、將,當介詞用:
試伊心腹如何。翠環阿,共伊居(支使)開、咱過。──〈明刊閩南戲曲絃管選本三種〉 (1604 年出版) ,戲上戲劉奎台語也用得很普遍,如:伊共我扑(phah4) ! (他把我打! )
當介詞用的「共」,有人用「給」字,就變成「伊給我扑!」不只是音不對,也容易因讀者習慣以華語思考而引起誤解,誤解成相反的意思。
「共」做介詞(跟、替;把、給、將)用時,後面都跟隨著賓語,有時可以將其賓語提前,然後在原處留下代詞:
門共伊關起來! (把門關起來! )
「共伊」的合音是kail,即ka7 + il,急讀成kail,歌仔冊時代寫做「皆」、「該」,現在簡化成kal(i 是蓄勢音,容易消失)。如:
我「母」那是有問恁,皆廣(講)症頭都輕輕。
(<英台回家想思歌>)
「皆」音kail,是「共伊」的合音。
民間歌謠<望春風> : 「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bai7)」(1933 年,李臨秋作詞) ,「該」音kail,是「共伊」的合音。「伊」是指門後的人、物。
但今日台語文作家往往忽視「共伊」合音音kal的特性,寫成「共」,如:
我ti7 教會公報讀著這篇了後,就想卜 ka7 改寫做劇本。
(陳明仁<笑kap4 目屎讀> 「李石頭e5 古怪病」,陳雷《永遠e5故鄉》 )
在語調上, kal(共伊)的連讀變調是ka7:ka7(共)的連讀變調是ka3。讀者必須在聲調高低的細微區別上詳細分辨,才能分別用kal 、ka7 的不同。
2 「予」與「予伊」
「予」可以算是借義字,事實上,予在古代可能有hoo7 的音(余呂切,魚部,在漢朝,魚部收oo韻)。予當介詞用,如:
手伸出來,予我扑一下。(手伸出來,給我打一下。 )
同「共」與「共伊」的用法一樣, 「予」做介詞用時,後面都跟隨著賓語,有時可以將其賓語提前,然後在原處留下代詞,如:
車予伊借去。
「予伊」急讀就變成hool,漢字可以寫作「乎」(俗讀hool) ,在句中,連讀變調為hoo7。但今日台語文作家多未注意「予伊」急讀音調的高低,仍寫作「予」,如:
阿良嘴齒筋咬咧,刀柄gim5 hoo7 an5 。(陳雷《永遠e5故鄉》飛車女) (阿良咬緊牙根,把刀柄握得緊緊地。 )
上例中, hoo7 an5 的「hoo7」應是「hoo7 伊」的急讀──hool,「伊」指刀柄。連讀變調為hoo7 :如依原文,則hoo7 變調為hoo3,整旬的語調就有問題。
「共伊」、「予伊」同用的句例:
kal(共伊)扑hool(予伊)死!
3 只一 →即  許一 →迄
有些語詞,古代並沒有合音,今日則變為合音,遠、近指稱詞,古代是「只一」 (ci2 cit8) ,今日合為cit4,漢字可以寫作「即」 (即的白話音是cit4 )。古代是「許一」(her2/hi2/hu2 cit8) ,今日合為hit4,漢字今通作「迄」。
1566 年出版的《荔鏡記》有這些句例:
只一人我八伊。    (8 出)
安童你只潮州熟,可曉得只一陣娘仔正是值街巷上人?(8 出)
啞娘,只一枝花障好,可惜謝除。(24 出)
一一-以上「只一」例
許一人頭毛放如(茹),許處那跳也事? (6 出)
見許一陣娘仔相挨相揀,在只燈下行過。(8出)
益春,看許一枝花向好,折(摘)來與我看。(2 4 出)一一以上「許一」例
今日台語「即個人真聰明。」「即個」就是「只一個」的合音;「迄個查某真三八。」「迄個」就是「許一個」的合音。
合音或無適當漢字而硬要寫漢字,是很傷腦筋的事。〈蓮蕉花台文雜誌〉第七期,張意文<我對台文的期待>:
彼是一個真心適的記持;逐家寫好了後,老師愛逐家互相交換,就你手頭彼篇唸予全班聽。上文第一個「彼」音hel,第二個「彼」音hit4 (許一的合音) ,而彼的本音是pi2,如「彼此」。同文:
但是上重要也是上基本的,是這個國家的人民每一個攏愛國。
這個的「這」音cit4,是「只一」的合音。一般台語文作者往往寫「這」字而有兩個音讀: cel/ce2 (本音。鹿港人發此音)、cit4 。請看下面的句子:
這是這個政府的問題。
前字讀cel,後字讀cit4。<蓮>的另一篇賴妙華<台商中國投資記>:若是這亦驚,彼亦驚,道趁無錢。. .即片土地確實闊,彼工巡視了道咸市長拍契約。
作者倒是把cel (這)、cit4 (即)分開來了;但彼字仍混在一起,第一個「彼」音hel,第二個「彼」音hit4。「彼工」如寫成「迄工」應更有辨義作用。
4 el 昏→eng35
台語有一種詞頭的用法,如「阿公」、「阿叔」(親屬稱呼):「阿英」、「阿通」(帶有親昵的感情)等,是以「阿」為詞頭。另有一個詞頭是「el」,無法以漢字標寫。如: el早、el畫、el晡、el昏。分別指那個時候:早上、中午、下午、黃昏(晚上)。(el 如寫作「下」(e7),聲調不對。下晡的用法不同,晡可以分為「頂晡」(早上)「下晡」(下午),頂、下相對而言。)
「e1 昏」的合音是eng35,中升調。有人寫作「盈時咧睏」(晚上在睡覺),盈音ing5,音、義都有問題。
華語「昨晚」,台語音chng35,是「昨昏」(ca7 hngl)的合音。
八、結語
以上舉出筆者所看到的台語文以漢字書寫的一些毛病,分別就古今音變、讀書音與白話音、次方言腔調的不同,及合音的問題提出來討論。希望能為建立台語文的標準化有一些幫助。就書寫符號來說,堅持一定要用漢字,是有一些無法克服的困難,如詞頭 el 或很多語氣詞、合音詞,及不少語詞如「gai7 gioh8」等;漢字有它的優點一一一表意字,一看即知,但如何找出正確或傳統習用的字,有待學者與作家慢慢的研究、學習。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