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我的研究-創意性機構設計

發佈日期 : 2011-04-20

我的研究-創意性機構設計


我的教學專長為有關機械如何產生必要運動的機構學(Mechanisms) ,研究專長則為機構設計(Mechanism design) ,例如飛機起落架、車輛變速器、工具機自動換刀裝置等的設計。打從早年進入大學後,即以機構設計為重點研習的方向;其後出國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亦以機構設計為主修; 1980年返國後迄今,無論是在教學、研究、或是工業服務上,亦皆以機構設計為主,尤其是「創意性機構設計」(Creative mechanism design) 。本文說明多年來有關創意性機構設計研究的緣起、內容、歷程、及成果。

緣起
1978 年元月到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Indiana, USA) 攻讀博士學位時,指導教授Allen S. Hall, Jr. 博士即指定論文主題,周遭師友皆善意提醒該題目的難度頗高,但我毫不猶豫且決心要以至少五年的時間來解題,因此在讀書計畫表填上修讀十四門課(規定只要七門) ,想不到一年半後即完成論文主體,通過口試後因為課尚未修完無法立即畢業,卻也因而有時間好好思考返台後的研究方向。
當時對研究工作的認識仍然生澀,對國內的學術環境也不了解,只是直覺地認為研究主題最好其備下列特性:有興趣、符合專長、可隨時研究、可不須經費、可不須設備、有學術原創貢獻、亦有工程應用價值。1979年底學位論文交稿後,查遍機構學領域的學術論文,發現有關機構概念設計議題的資料最難找、方向最模糊、投入者最少、研究難度也相當高,但卻是決定機械產品創新性的根本,是設計機構與機器過程中最富創意、最難了解的一環,同時又符合上述七項特性;因此, 1980年春決定以「創意性機構設計」為日後的研究主題。

內容
機構設計之內容主要在於產生或選擇特定的機構類型、決定桿件數目與接頭型式的關係、以及得到桿件之接頭間的幾何形狀,來達到預期的拘束運動。構想設計是機構設計過程中的最具挑戰性的階段,設計者必須創造新機構或者改善概有構想,以避開專利的保護,以得到期望的設計。針對此問題,作者在過去二十七年期間,發表系列論文、出版專書、並開授課程,重點為提出一套特有的「創意性機構設計法」如園一所示,用以有系統的產出所有可能的設計構想。

設計方法的第一個步驟,是找出既有的設計(Existing designs) ,歸納出這些設計之機構的拓樸構造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topological structures) ;然後,任意選擇一個已存在的設計作為原始機構。第二個步驟是經由一般化(Generalization)的程序,將原始機構轉化成只含有連桿與旋轉接頭的一般化鏈(Generalizedchain) 。第三個步驟是運用數目合成(Number synthesis) 理論,得到具有所須機件與接頭數目的一般化鏈目錄(Atlas of generalized chains) 。第四個步驟是根據設計需求與限制(Design requirements and constraints) ,並經由特殊化(Specialization) 程序,將每個一般化鏈的機件與接頭指定類型,以獲得可行特殊化鏈目錄(Atlas of feasible specialized chains) 。第五個步驟是經由具體化(Particularization) ,將每個可行特殊化鏈轉換成與其相對應的機構,來獲得設計目錄(Atlas of designs)。設計方法的最後一個步驟,是從產生的設計自錄中,去掉巳存在的設計,所獲得的即是具申請專利潛力的創新設計目錄(Atlas of new designs) 。
以圖二所示之本田越野機車的後懸吊機構為例,經由本設計方法,可得到如圖三所示的十個設計構想;其中,圖三(b)是川崎越野機車的懸吊機構,圖三(h)是本田越野機車的懸吊機構,團三(i)則是五十鈴越野機車的懸吊機構。因此,可得到七種創新的越野機車後輪懸吊機構,如圖三(a) 、(c)-(g) 、(j)所示。

歷程
1980 年夏任職成功大學機械系後,即指導研究生開啟有關創意性機構設計的系列研究,然而其後幾年僅1983 年在國內的〈中國機械工程學刊〉發表「新機構之類型合成法」論文及在美國的《The 8th Applied Mechanisms Conference》(St. Louis, Missouri) 發表「Creative Design of a wheel damping mechanism」論文;後者是本創意性機構設計法首次有國際能見度。也因如此,隨後接受美國General Motors Research Laboratories (GMR,Warren,Michigan)的主動邀請,於1984年夏留職停薪前往任職,主要的工作為運用本創意性機構設計法,研究出創新的汽車自動變速機構。
由於1980-1984年在台灣期間,常有投稿國際學術刊物被退回稿件或石沉大海的情形,而1984-1985年在GMR 期間的研究內容亦不允許公開發表,當時心靈上所受的挫折與壓抑,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因此,1986年元月應邀轉往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at Stony Brook機械系任教時,開始動筆將過去的研究成果撰寫成書、公諸於世、與大家分享。
1990年11月,接受國家科學委員會的主動委託,在成功大學承辦了《NSC-NSF Joint Seminar 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echanical Design》研討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的十位閣員中,有多位是機構學界的國際級知名學者,於互動中了解到作者在創意性機構設計研究的投入,主動邀請將過去十年的成果寫成專文“Creative MechanismDesign" ,並刊登於1992 年出版的《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學術期刊上。
自此,在創意性機構設計主題的研究成果,才逐漸在國際間被了解、受肯定,不時有國內外學術單位與機械業者邀約撰寫論文、講演專題、訪問講學、開授課程、及擔任顧問等。例如, 1 9 9 2 年受邀為《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的AssociateEditor,而2005年春則有義大利University of Calabria的助理教授主動前來參與相關研究,我並受邀於2006 年02 月前往該大學講授Creative Mechanism Design八小時。

成果
自1980 年返台任教迄今,計指導31 位博士生、81 位碩士生畢業,發表學術著作250多篇、專書3 本(八個國內外版本) ,並獲得48 件國內外專利;主要的成果,是有關創意性機構設計的系列研究。
自1980年起,開啟了「(封閉鏈)機構創意設計」的系列研究,內容包括設計方法、機構一般化、運動鏈數目合成、及機構特殊化等重點;並首先將圖論中的Graphs, Hyper graphs, Planar graphs與機構中的Kinematic chains建立數學上的一對一關係。有關設計方法的研究,在學理上具首創性,並引發國內外學者和專家的後續研究與應用;機構之一般化的研究,為這領域的研究論文中最完整者;運動鏈之數目合成的研究,為這領域研究論文中發表著作最多的學者之一;機構之特殊化的研究,則在學理上具突破性,並首先利用組合論精確的計算出所有的設計構想數目。自1990年起,進一步將研究範圍提昇至「(開放鏈)機構創意設計」,自2000年起,更突破障礙,成功開啟了「(變化鏈)機構創意設計」的研究領域。
多年來,有關創意性機構設計的研究,在學術上自成一家,亦為國際學者專家所重視。大陸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機械設計」期刊,曾於1995-1996年將本研究以"顏氏創造性機構設計法"為題,以五篇專文連載。此外,本研究成果亦具相當的工程應用價值,被國內外工業界所採用,並據此產出多項專利。
我根據多年來在教學、研究、及工業界服務的經驗,將有關創意性機構設計的研究成果,以英文寫前「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一書,於1998 年10 月由Springer出版,是國內外機構與機器設計領域中,第一本有關創意性設計的專書。再者,本書的大陸中文版「機械裝置的創造性設計」,於2002 年07 月由北京的機械工業出版社發行,而本書的台灣中文版「機械裝置的創意性設計」,也於2006 年02 月由台北的東華書局出版,擴大了研究成果的推廣層面。
2004年開始在成功大學機械系開授「創意性機構設計」課程,並於2005年獲得國科會的補助,執行「創意性機構設計課程數位學習系統」計畫,將該書的內容發展成為合乎SCORM平台的中英文數位學習系統,並於2006 年舉辦師資培訓研習會,深化了研究成果的推廣層面。
自1993 年起,更研究將「創意性機構設計法」延伸用來復原失傳的古機械,並且成功復原出戰國魯班的木車馬、東漢張衡的侯風地動儀、北宋蘇頌的水輪秤漏機構(圖四)、以及歷朝歷代的指南車(圖五)等。

結語
進行創意性機構設計的研究已逾二十六年。一路走來,從早期(1980-1989 年)的孤芳自賞、孤掌難鳴,孤獨的於1983 年在台灣發表第一篇論文;經歷中期(1990-1997 年)的漸有迴響、偶有共鳴,溫馨的於1992 年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到1998 年由Springer出版英文專書後,常常受到國外相關單位與學者的邀約,研究成果才逐漸受到肯定,雖非歷盡滄桑、但確是苦盡甘來。
此刻回想,以處驚不變的精神,在幾乎無研究資源的環境下,有毅力的撐過了本研究成果不被學術界欣賞、但被產業界接受的前十年;否則,相關基礎研究在1980 年代已胎死腹中。在者,以處變不驚的精神,有決心的拋開了自1980 年以來研究資源豐富之其它主題的誘惑(如CAD 、機器人、自動化、機電整合、精密機械、微機電、生物科技、奈米科技等) ,有恆心且一步一腳印的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與理念;否則,相關研究在1990 年代無法出類拔萃。也因為前二十年的堅持(1990-1999年) ,才有機會在2000年代讓國內外體會與欣賞有關創意性機構設計的系列研究,並獲得一些學術榮譽,包括2006年的李國鼎榮譽學者。雖然這幾年國內有關創造力與創意設計的風潮盛行,我在國外獲得肯定的研究,逐漸在國內受到青睞,但我仍將秉持以不變應萬變的精神,持續致力於創意性機構設計的研究、教學、及工業服務。
研究是嘗試沒有人做過的事,本質貴在創新,愈具創意的成果,往往是在愈少的限制、愈多的挫折下產出。學術研究的奧妙之一,在於能否規劃出其創意的主題。然而,有些前瞻性的眼光與想法,處在事事要有共識才能推動的環境,是很難獲得認同與肯定的;有創意的人,其實大多是寂寞的。唯有本然的孕育自己在研究上的真愛,以千山我獨行的氣概面對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才有機緣享受孤獨的寧靜、才有機會產出永恆的成果。這就是我的研究-創意性機構設計。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