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簡介台灣現代散文的現況與趨勢

發佈日期 : 2011-04-18

簡介台灣現代散文的現況與趨勢
中文系教授  楊文雄

〈一〉
五十年以來,台灣現代散文方面的創作成果相當豐富。去年小說家鄭清文在〈文學台灣〉雜誌上討論中國人何以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歸罪於以往歷史太重散文傳統的緣故。理由雖不夠充分,卻也反證自古以來散文傳統的綿延流長及其地位的影嚮力。今天要討論台灣現代散文的源流及其發展,絕不能忽略掉古典散文傳統的血緣關係。從先秦諸子散文、兩漢史傳散文到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一路到明清小品,在在凸顯古典散文在中國文學的韻文傳統之外,別具一格,並深深影響後來的現代散文之發展。
自從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台灣許多現代散文家依然在這些豐富的遺產中得到啟發。如第一代的梁實秋、林語堂、臺靜農、蘇雪林等人,都是吸收融化了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文學的精華,從而豐富了自己的學養,以幽默智慧的語言縱談社會、人生。第二代承繼了「五四」散文的流風餘韻的,約有言曦、琦君、張愛玲、林海音、吳魯芹、張秀亞、羅蘭、思果、胡品清等人。至於第三代則是台灣現代散文的主力,濟濟多士,如:子敏、蕭白、王鼎鈞、余光中、司馬中原、林文月、陳冠學、孟東籬、許達然、楊牧、張曉風、三毛、季季、黃碧端等等。台灣光復後的一代則是第四代,約有洪素麗、蔣勳、李黎、廖玉蕙、阿盛(楊敏盛)、古蒙仁、龍應台、凌拂、林文義、林清玄、陳幸蕙、劉克襄、張曼娟、簡媜、林燿德等人。而第五代則正在竄起,如:鍾怡雯、陳大為、唐捐、郝譽翔等等出身學院的人士。
以上簡要分期說明都是個人意見,且受限於篇幅,所舉代表作家,自然無法與張曉風所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 1950-70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 兩部年鑑選集之人選相比。但為了凸顯台灣現代散文的成就,有必要就歷來評論家所鑑評的結果稍作歸納。以下謹依個人所蒐集資料列舉如下:
(一)、張默、管管等人主編〈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選集) (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所選「十大散文家」是:張秀亞、思果、徐鍾佩、琦君、蕭白、王鼎鈞、張曉風、顏元叔、子敏、張拓蕪。
(二)、陳義芝主編〈簷夢春雨(當代台灣十二大散文名家選集)〉(朱衣出版社)所選「十二散文名家」是:林文月、王鼎鈞、簡媜、陳列、莊裕安、余光中、楊牧、阿盛、陳冠學、張曉風、劉克襄、黃碧端。
(三)、陳義芝主編〈散文二十家一台灣文學二十年集(二)〉(九歌出版社)所選除了已列名上一部書的陳列、阿盛、劉克襄、莊裕安、簡媜外,還有奚淞、蔣勳、顏崑陽、高大鵬、廖玉蕙、古蒙仁、小野、曾麗華、林文義、林清玄、陳幸蕙、孫瑋芒、周芬伶、夏曼﹒藍波安、王家祥。
(四)、鄭明娳總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何寄澎主編)〉(正中書局)所選評鑑的散文家共有十四家:梁實秋、蕭白、林文月、楊牧、張曉風、阿盛、林文義、林燿德、張拓蕪、琦君、顏元叔、馬以工、簡媜。(其中楊牧重覆兩次入選)
(五)、吳全成總編〈中外文學〉第二十四卷第十期,會出刊<當代台灣散文十家作品展>,計有:林文月、陳冠學、孟東籬、楊牧、洪素麗、陳芳明、阿盛、劉克襄、莊裕安、簡媜。以上由(一)到(五)的名單,約略可自聯副所辦「台灣文學經典」選拔散文類票選書單三十三本概括
(請參考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 :
    梁實秋〈雅舍小品〉
    劉克襄〈隨鳥走天涯〉
    琦君〈煙愁〉
    莊裕安〈巴爾札克在家嗎〉
    吳魯芹〈雞尾酒會及其他〉
    簡媜〈女兒紅〉
    張秀亞〈北窗下〉
    陳冠學〈田園之秋〉
    陳之藩〈劍河倒影〉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王鼎鈞〈開放的人生〉
    林燿德〈迷宮零件〉
    子敏〈小太陽〉
    古蒙仁〈黑色的部落〉
    蕭白〈響在心中的水聲〉
    廖鴻基〈討海人〉
    余光中〈逍遙遊〉
    張繼高〈樂府春秋〉
    張拓蕪〈代馬輸卒手記〉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
    林文月〈午後書房〉
    臺靜農〈龍坡雜文〉
    許達然〈土〉
    劉大任〈赤道歸來〉
    楊牧〈搜索者〉
    李敖〈傳統下的獨白〉
    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
    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
    陳列〈地上歲月〉
    羅蘭〈羅蘭小語〉
    蔣勳〈島嶼獨白〉
    陳曉林〈青青子衿〉
    阿盛〈行過急水溪〉

在這三十三本之中,又經六十七位票選委員投票選出十三人為代表:梁實秋、余光中、陳之藩、楊牧、王鼎鈞、陳冠學、簡媜、張拓蕪、張曉風、陳列、三毛、琦君、林文月。最後在七位決選委員(王德威、何寄澎、李瑞騰、向陽、彭小妍、鍾明德、蘇偉貞)之決選下,「三十本台灣文學經典」中的「散文」類七本「經典」出爐了:
梁實秋〈雅舍小品〉、琦君〈煙愁〉、王鼎鈞〈開放的人生〉、陳之藩〈劍河倒影〉、楊牧〈搜索者〉、陳冠學〈回園之秋〉、簡媜〈女兒紅〉。
這七部作品變成現代散文的「經典」之作,勢必對後代有相當的影響。但在當時有很大的反彈,散文名家余光中和張曉風都未入選,而楊牧入選兩類(現代詩和現代散文)。或許日後有必要再作第二編、第三編之評選,方可消弭各方的批評。
經過以上之分析歸納,各家意見仍然眾說紛紜,也可見現代文學之批評不易為,簡單陳述台灣現代散文的進程和現況如上,也可作如是觀。至於部分散文家地位的最後定讞仍有人在做,如馬森教授在王鼎鈞五十年來的散文總選集〈風雨陰晴〉的序中,肯定王氏是中國當代五大散文家之一;又余光中最近在為鍾怡雯散文集〈聽到〉所作的序文<貍奴的腹語>中,稱許半世紀以來的台灣散文世界靠女作家撐住半壁江山,並以十年為一旬,舉出每旬的代表人物,現徵引如下以供參考:
回顧半世紀女性散文的風景,琦君、羅蘭、林海膏、張秀亞當為第一旬,林文月當為第二旬,張曉風承先啟後,當為第三旬,廖玉蕙、陳幸蕙繼起,為第四旬,簡媜翻新出奇,為第五句。至於第六旬輪到誰來出景,則目前尚無定論。雖然論猶未定,有一個人的名字卻常被提起:鍾怡雯很可能就是那個「誰」。( 刊七月十六日聯合副刊)

〈二〉
在進入討論現代散文趨勢之前,有必要先對現代散文理論稍作評介,並指出現代散文趨勢之理論出處。迄今,現代散文理論仍然嫌少,投身其中較有名的應屬台灣師大的楊昌年和鄭明娳兩位先生。鄭明娳著有〈現代散文欣賞) (東大)、〈現代散文縱橫論) (長安)、〈現代散文類型論) (大安)、〈現代散文構成論> (大安)、〈現代散文現象論〉(大安)、〈現代散文> (東大)等六部,依鹿憶鹿〈走看台灣九0年代的散文) (學生)一書所引陳萬益所長的話:「學院裡頭似乎只有師大鄭明娳教授一人在散文研究的學術領域苦苦耕耘,兼顧理論與批評」( <海峽兩岸的現代散文研究>)給予極大的肯定。鄭教授企圖從本體論、創作論、批評論、鑒賞論、史論五方面來建構現代散文理論,其中著力最深的一部書應屬〈現代散文類型論〉。她將散文分成主要類型與特殊結構兩大類型;主要類型是依內容功能的特質而形成的,包括有情趣小品(人情、物趣小品)、哲理小品(直接式說理、抒情式說理、敘事式說理)、雜文(社會批評、人生雜談) ;特殊結構類型則因作者的創作企圖不同,便會產生不同的類型,包括日記、書信、序跋、遊記、傳知散文、報導文學、傳記文學七類。這種包羅萬象的分類法雖富有新意,但鄭教授並沒有深入說明分類的依據,只是增加一種分類的說法而己,台灣學者的分類仍然分歧,觀點各異。倒是該書第四章結論所提現代散文的整合趨勢有三點值得參考: (一)副文類的整合。即把前所舉之主要類型和特殊類型兩組副文類交融,像情趣和物趣並呈,甚至情趣和哲理兼而有之。(二)中間文類的誕生。以散文為母體,吸收詩、小說、寓言等其他文類的特色,即詩與散文結合的「詩化散文」,小說與散文結合的「小說體散文」,寓言與散文結合的「寓言體散文」,統統又稱「變體散文」。鄭教授在她最近出版的〈現代散文〉一書特闢專章,也稱為「現代散文的出位」。(三)科際整合的潛力。由於二十世紀知識爆炸,各種社會現象有賴於其他社會科學的支持與研究,關係最密切的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及法律學等。至於在散文的範疇中,也有這種整合的趨向。鄭教授這三種見解極具先見之明,正是今天現代散文發展的最新趨勢,令人佩服,值得特別借鏡。
至於楊昌年先生則著有〈現代散文新風貌〉(東大)、〈有一種沁涼一青年散文精選析評) (幼獅)兩部書,後一種是前一種理論分類的學生習作的結集,故只討論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修訂版的〈現代散文新風貌〉。此書原本在七十七年出版時,將現代散文歸納為詩化、意識流、寓言體、揉合式、連綴體、新釀式、靜觀體、手記式、小說體、譯述、論評等十一種新風貌,修訂版多出超現實散文,增為十二種。至於為何如此劃分的理論根據付之闕如,勉強可分四方面說明:
(一)這十二種新風貌中,楊昌年教授也認同鄭明娳「散文的出位」說法,分出詩化散文、小說體散文、寓言體散文。
(二)依文學技巧或風格分為揉合式、連綴體、新釀式、靜觀體、手記式等體散文,沒有分類的標準,容易混淆,值得斟酌。
(三)把通行的小說類型一一意識流、超現實,拿來當作散文類型是否允當?
(四)至於譯述、論評散文兩類似都應歸于論文論述,而不是散文類型。

以上簡略歸納也可說明建立散文理論之不易,更證明楊昌年教授堅持之可貴。但是,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仍有待有心人。有心的鄭明娳教授在<台灣現代散文現象觀測>一文中,認為意識形態的多元呈現,可依其主題分為(一)山林/鄉土散文(二)生態環保散文(三)政治散文(四)私散文等四種類型。而八十六年出版的空大教材〈現代文學﹒現代散文〉的年輕編者張堂錡,大致認同鄭教授的理念,在「第七章現代散文的新趨向」中,提出不同文體交融的新嘗試一一詩化散文、小說體、寓言體散文說法;以及多元題材開發的新風貌,計共環保、山林、都市、旅遊、運動、女姓、佛理、族群等八類。並歸納一內一外的原因是:文體交融屬於文學內部藝術規律發展的必然性;而多元題材的新開發,則基於作家本身的自覺和社會環境的變遷。可見社會的脈動的衝擊非常強烈,像陳幸蕙在編選九歌版〈七十五年散文選〉就已談到散文「似也超過了小說與詩,有其豐沛的生機性和繼續開拓發展的前瞻性」;簡媜在〈八十一年散文選〉的編選後記說:「多元化、全方位開展的社會,提供了類型建立的可能性, ... ...舉凡考古、少數民族、自然生態、民俗文化、珍奇動物等,除了部分作者朝報導文學致力外,大多數作品均屬優秀的散文範團」。甚至知名的詩人編輯瘂弦,也是成大的駐校作家,在為年輕詩人羅任玲〈光之留顏) (麥田)散文集作序談到:
這一代的散文家所進行的試驗,還不僅在語言,連內容、結構、題材也與其他文類進行大幅度的融合:與詩結合,成為散文詩或詩意的散文;與小說融合,成為故事性的散文;與批評融合,成為時論方塊(雜文)或文化評論;與知識融合,成為科學小品;與新聞融合,成為報導文學。這種大融合的現象,使散文與其他文類的界限趨於模糊,散文的內涵因此而更加豐富,傳統散文的定義已經無法詮釋今日新散文的形式與內容,這種發展,就文學類型互動、互補的觀點來看,是非常具有建設性的。
可見散文扮演著「文類之母」的角色。在後現代多元的競爭社會及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再加上島內環境污染、本土化走向,使族群關係、國家定位和環境保育等方面的議題紛紛躍上了檯面的時刻,散文這種兼容並包的潛力將可以大大地發揮並產生文類整合的效果。個人六年前即審視到這種不可違逆的時代趨勢,在中文系的「現代散文欣賞與習作」課上作了重大改變,依照散文文類整合及散文多元題材的廣度作如下的呈現:
(一)詩化散文: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楊牧〈年輪〉。
(二)小說體散文:簡媜〈女兒紅〉、林燿德〈迷宮零件〉、〈鋼鐵蝴蝶〉。
(三)寓言體散文:王鼎鈞〈人生試金石〉、許地山〈許地山散文選〉。
(四)文化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夏堅勇〈沒的輝煌〉、張繼高〈必須贏的人〉。
(五)政治散文:張系國〈快活林〉、龍應臺〈看未來向你走來〉。
(六)經濟散文:張五常〈賣桔者言〉、熊秉元〈尋找心中那把尺〉、南方朔〈經濟是權力,也是文學〉。
(七)自然散文:劉克襄〈隨鳥走天涯〉、王家祥〈文
明荒野〉、陳煌〈啁啾地誌〉。
(八)心靈散文:孟東籬〈愛生哲學〉區紀復〈鹽寮淨土〉、林清玄的「佛理散文」。
(九)運動散文:瘦菊子〈燃燒,野球〉、徐望雲〈決戰禁區一一籃球美學〉、楊照〈悲歡球場一一楊照運動學〉。
(十)旅行散文:鄭寶娟〈巴黎屋簷下〉、陳少聰〈航向愛琴海〉、羅智成〈南方以南,沙中之沙〉。
(十一)飲食散文:林文月〈飲膳札記〉逯耀東〈已非舊時味〉、〈祇剩下蛋炒飯〉。
以上是個人這六年來散文課教材的分類,每年或多或少補充楊昌年教授所倡的連綴體、揉合體等技巧或風格的散文類型作為教材。當然,這種分類趨勢正方興未艾,像前面空大張堂錡所提環保散文和山林散文,似可歸入「自然散文」;佛理散文歸入「心靈散文」;旅遊散文和運動散文類同。他多出「都市散文」、「女性散文」、「族群散文」等三類,這三種「另類」的類型倒值得採用,列入為教材,增加為十四種。另外,似乎還可以加上,可能正在成形的「作家的衣櫃」(由楊澤主編的「人間副刊」倡導)的所謂「衣飾散文」以及「園藝散文」。上月底(七月三十一日) ,聯合報「讀書人」版的「書寫新類型」一欄,有羅奇報導<打開園藝散文創作小檔案一一許我一畝玫瑰圍>一文,推許前聯文主編丘彥明近著〈浮生悠悠) (新新聞版)填補了園藝散文長久缺席的空位,或許這種由散文主幹歧出
的次類型將次第開枝散葉,蔚成榮景。又如簡媜育嬰的私人紀錄一一〈紅嬰仔一一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的長銷不退,這種「私散文」也將大行其道也說不定。
總之,當社會發展到一個地步,就會進入到一種「雜社會」的型態,不論知識與價值都會變得很多元,甚至連創作者的身份也都是如此。這是記者徐淑卿在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焦點話題」一一<物的歷史>(八九年七月二十七日)一文中所提出的,或許可視為一種對正統知識的叛逃。她引人類學者黃道琳的意見是:在人類學的範圍裡,很早將各民族的器物、生產等物質文化視為研究對象,以前主要是對表面的描述,現在則是討論物質在社會文化中所扮演的象徵意義。最近藍鯨出版社成立【鮮】系列,出版〈蘋果〉、〈橄欖〉等書;或像大樹出版社所出的〈野花365 天〉等等,都反映未來閱讀的傾向會變「雜」,也必具備富有知識性的要求。出版者反映了這樣的生活變化,身為讀者的現代人必須要有更多的內涵、更多元的知識去面對,而作者更需要充沛的創造力,正如〈浮生悠悠〉這樣的園藝散文已埋下散文的新種籽,讓我們期待一個散文的玫瑰園,在春天。

瀏覽數: